方案架構
用戶云(yun)下(xia)(xia)IDC已有子(zi)(zi)網(wang)(wang)A,通過云(yun)專線連接到云(yun)上(shang)的(de)子(zi)(zi)網(wang)(wang)B,如下(xia)(xia)圖所(suo)示。用戶希望將子(zi)(zi)網(wang)(wang)A內的(de)部分業務遷移上(shang)云(yun),遷移的(de)具體要求如下(xia)(xia):
擴展上云(yun)后的部分主(zhu)機與同網段云(yun)下主(zhu)機二(er)層互通。
擴展上(shang)云的二層網(wang)段與IDC三(san)層互通能力繼續保持。
IDC內改造的二層(ceng)網絡與(yu)云上三層(ceng)互通能力繼續保持。
圖-用戶業務場景組(zu)網(wang)圖
基于(yu)客戶當前的(de)業務場景,需要進行(xing)兩個階(jie)段的(de)網(wang)絡部署,詳細說明如下:
將(jiang)子網(wang)(wang)Subnet A二層(ceng)(ceng)遷移(yi)上云(yun),通(tong)過ESW實現云(yun)下(xia)和云(yun)上Subnet A之間二層(ceng)(ceng)網(wang)(wang)絡互通(tong),組網(wang)(wang)圖如下(xia)圖所示,遷移(yi)方案說(shuo)明如下(xia):
在(zai)云下(xia)IDC新增一個子網Subnet D,作為云下(xia)VXLAN交換機所需的隧道子網。
在(zai)云(yun)上VPC內(nei)新增一(yi)個子網Subnet A,用(yong)作云(yun)下(xia)Subnet A的上云(yun)目標子網。
將云上原(yuan)有的(de)Subnet B作(zuo)為(wei)隧道子(zi)網,基于該子(zi)網創建企(qi)業交換(huan)機和二(er)層(ceng)連接,并關聯云專線,即(ji)可以連通云上云下二(er)層(ceng)網絡(luo)。
圖(tu)-云(yun)(yun)下和(he)云(yun)(yun)上Subnet A之(zhi)間(jian)二層網絡互通
在云(yun)上和(he)云(yun)下(xia)新增子網(wang)Subnet C,通(tong)過(guo)ESW實現(xian)云(yun)下(xia)和(he)云(yun)上Subnet C之間二層網(wang)絡互通(tong),并(bing)且基于(yu)云(yun)專線(xian),實現(xian)云(yun)下(xia)IDC內Subnet A和(he)云(yun)上Subnet C、云(yun)上Subnet A和(he)云(yun)下(xia)Subnet C之間三(san)層互通(tong),組網(wang)圖如下(xia)圖所示(shi),部署方案(an)說明如下(xia):
在云(yun)上(shang)和云(yun)下分(fen)別(bie)新增子網Subnet C。
在云上(shang)和云下(xia)基于已有的(de)隧道子網(wang),新建(jian)一個二(er)(er)層(ceng)連接,連通(tong)云下(xia)和云上(shang)Subnet C之(zhi)間二(er)(er)層(ceng)網(wang)絡。
并且(qie),同一個(ge)VPC內的子(zi)網網絡三層互(hu)通,此時云下IDC內Subnet A和(he)云上Subnet C、云上Subnet A和(he)云下Subnet C之間(jian)三層互(hu)通。
圖-云上和(he)云下(xia)三層網絡互通(tong)
資源和成本規劃
表-資源和成本規劃
| 區域 | 資源 | 資源說明 | 數量 |
|---|---|---|---|
| 天翼云(本端) | 虛擬私有云子網 | 子網名稱:Subnet A 子網網段:192.168.3.0/24 第一個二層連接:二層連接A內的本端二層連接子網,此處為云上ECS所在子網 | 3 |
| 子網名稱:Subnet C 子網網段:192.168.5.0/24 第二個二層連接:二層連接C內的二層連接子網,此處為云上ECS所在子網 | |||
| 子網名稱:Subnet B 子網網段:192.168.0.0/24 本端隧道子網,云上的隧道子網,此處為DC和ESW所在子網 | |||
| 彈性云主機ECS | Subnet A內地ECS,此處兩臺主機為IDC業務上云后擴展的兩臺主機。私有IP地址:192.168.3.4私有IP地址:192.168.3.5Subnet C內地ECS:私有IP地址:192.168.5.4私有IP地址:192.168.5.5 | 4 | |
| 企業交換機 ESW | 隧道連接方式:云專線隧道子網:Subnet B | 1 | |
| 二層連接 | 二層連接A,連接云上和云下Subnet A隧道IP:192.168.0.98隧道號:5530二層連接C,連接云上和云下Subnet C隧道IP:192.168.0.98隧道號:5540基于同一個企業交換機的兩個二層連接,隧道IP地址保持一致,但是隧道號不能重復。 | 2 | |
| 客戶IDC(遠端) | 客戶IDC內子網 | 子網名稱:Subnet A 子網網段:192.168.3.0/24 第一個二層連接:二層連接A內的遠端二層連接子網,客戶IDC業務集群所在的子網 | 3 |
| 子網名稱:Subnet C 子網網段:192.168.5.0/24 第二個二層連接:二層連接C內的遠端二層連接子網,客戶IDC業務集群所在的子網 | |||
| 子網名稱:Subnet D 子網網段:200.51.51.0/24 遠端隧道子網:客戶IDC內的隧道子網 | |||
| 二層連接對應的IDC內VXLAN隧道 | 二層連接A,連接云上和云下Subnet A隧道IP:200.51.51.100隧道號:5530二層連接C,連接云上和云下Subnet C隧道IP:200.51.51.100隧道號:5540 | 2 |
通過云專線和企業交換機遷移IDC子網上云流程
圖-通過云(yun)專線和企(qi)業(ye)交換機遷(qian)移(yi)IDC子網上云(yun)流程(cheng)
根據(ju)業務場景(jing)需(xu)求,規劃(hua)資(zi)源和網段(duan)。
網絡規(gui)劃詳情,請參見表(biao)-資源和成(cheng)本規(gui)劃。
說明
上述網(wang)段僅(jin)供參考,具體以用(yong)戶網(wang)段為(wei)準。
隧(sui)道網(wang)段(duan)不建(jian)議范(fan)圍(wei)很大,此隧(sui)道網(wang)段(duan)是用來規劃一個隧(sui)道IP和云(yun)上的(de)企業(ye)交換機建(jian)立VXLAN隧(sui)道。參考(kao)圖-云(yun)下和云(yun)上Subnet A之間二層網(wang)絡互通。
在云(yun)下IDC側的隧道交換機上配置VXLAN隧道。
子網(wang)Subnet D作(zuo)為配置在交換機上的隧(sui)道網(wang)段(duan),配置信(xin)息如(ru)下(xia):
源地址(zhi):為云下隧道IP(200.51.51.100)。
目的地址:為云上隧道IP(192.168.0.98)。
隧道號:5530
配置線下(xia)交換機存在兩種主要場(chang)景(jing)(jing),不同的(de)場(chang)景(jing)(jing)使用的(de)配置方式不同。
請提交工單給云專線服務,修改專線的虛擬子接口配(pei)置,增加隧道子網Subnet D網段(200.51.51.0/24),以打通(tong)云上和云下(xia)隧道網絡。
請(qing)提交工單給云專(zhuan)線(xian)服務,確認您的云專(zhuan)線(xian)是否(fou)支持和企業交換機對(dui)接(jie)(VXLAN),如果不支持則需要(yao)云專(zhuan)線(xian)服務開通(tong)對(dui)接(jie)。
創建企業交換機。
創建方(fang)法請(qing)參見“購買(mai)企業交換(huan)機(ji)”,參數說明如下:
隧道連(lian)接方式:選擇(ze)云(yun)專線。
關(guan)聯網關(guan):選(xuan)擇已有云專線(xian)網關(guan)。
隧道子網:選擇子網Subnet B(192.168.0.0/24)。
隧(sui)道(dao)IP:配置為云上本端隧(sui)道(dao)IP(192.168.0.98)。
單擊(ji)“立即購買”及“提交(jiao)(jiao)”后,開始(shi)創(chuang)建(jian)企業交(jiao)(jiao)換機。企業交(jiao)(jiao)換機的創(chuang)建(jian)過程一般(ban)需(xu)要3~6分鐘。
創建第(di)一(yi)個二層(ceng)連接子(zi)網和二層(ceng)連接,實現二層(ceng)連接子(zi)網Subnet A云上和云下二層(ceng)互通。
注意
創建二(er)層連接(jie)(jie)子(zi)網(wang)后,由于兩個子(zi)網(wang)網(wang)段相同,導致(zhi)專(zhuan)線到(dao)云(yun)下和云(yun)上(shang)的路由沖突,因此專(zhuan)線原有三層業(ye)務中斷。在創建完二(er)層連接(jie)(jie)之(zhi)后,三層業(ye)務會恢復。
在VPC中創建二層連接子網,對應“圖-云下和(he)云上Subnet A之間(jian)二層網絡(luo)互通(tong)”中云上的(de)子(zi)(zi)網Subnet A(192.168.3.0/24),子(zi)(zi)網網段與(yu)線下二層互(hu)通(tong)網段相同。
說明
子網 Subnet A、Subnet B、Subnet C、Subnet D網段不(bu)允許重(zhong)疊(die)。
Subnet D作為隧道(dao)子網(wang),不需過大的網(wang)段范圍(wei),建議最大28位掩碼。
云上VPC的掩碼規劃,取(qu)決(jue)于用戶創建企業交(jiao)換機的個數(shu),每個企業交(jiao)換機會占(zhan)用隧道子網的三個IP。
創(chuang)建云下和云上的二層連接子網Subnet A之間的二層連接A。
詳情請參考創建二層連接。
二層連(lian)接子網:選(xuan)擇云(yun)上(shang)二層連(lian)接子網 Subnet A(192.168.3.0/24)。
遠端接入信息:
隧道號:5530
對(dui)端隧道IP:200.51.51.100
單擊“創建”,等(deng)待連接狀(zhuang)態為“已連接”,表示二(er)層連接已創建成功。
驗證二層連接子網Subnet A之間的二層網絡通信。
在云上(shang)二層連接子網 Subnet A內創建兩臺彈性(xing)云服務器(qi)。
此處兩臺(tai)ECS的私有IP地址(zhi)分別為(wei)192.168.3.20和192.168.3.69。
分別登錄兩臺創建的彈性云服(fu)務器。
彈性(xing)云服務器有(you)多(duo)種(zhong)登(deng)錄方(fang)法,本示例是(shi)通過管理控制(zhi)臺遠程登(deng)錄(VNC方(fang)式)。
執行以下命令,驗證(zheng)是(shi)否可正(zheng)常訪(fang)問(wen)云(yun)下主機。
ping 云下二層連接子網Subnet A內的主機IP地址命令示例:
ping 192.168.3.255
ping 192.168.3.222
回顯類似如下信(xin)息,表示二層(ceng)(ceng)云(yun)下和(he)云(yun)上二層(ceng)(ceng)通信(xin)正常(chang)。
創(chuang)建(jian)新的二層(ceng)連接子網和二層(ceng)連接,實(shi)現云下和云上三層(ceng)互通(tong)。
在VPC中創建二層連接子網,對應“圖-云上和云下三(san)層網絡(luo)互通”中云(yun)上的子網Subnet C(192.168.5.0/24),子網網段與線(xian)下二層互通網段相同。
創(chuang)建云(yun)下和(he)云(yun)上(shang)的(de)二層(ceng)連接(jie)子(zi)網Subnet C之間(jian)的(de)二層(ceng)連接(jie)C。
詳情請參考創建二層連接。
二(er)(er)層連接(jie)(jie)子網:選擇云上(shang)二(er)(er)層連接(jie)(jie)子網Subnet C(192.168.5.0/24)。
遠端接入信息:
隧道號:5540
對(dui)端隧道IP:200.51.51.100
單擊(ji)“創建”,等待連接狀態為“已連接”,表示二層連接已創建成功(gong)。此時云下和(he)云上可實現三層互通。
參考(kao)上一步,驗(yan)證二(er)(er)層(ceng)連接子網Subnet C之間的二(er)(er)層(ceng)網絡通信(xin)。
參考上(shang)(shang)一(yi)步,驗證云下(xia)IDC內(nei)Subnet A和云上(shang)(shang)Subnet C、云上(shang)(shang)Subnet A和云下(xia)SubnetC之間三層網絡通(tong)信。
回顯類(lei)似(si)如下信息,表示三層網絡通信正(zheng)常。
業務遷移
二層(ceng)業務互通后,將IDC內的部分主機(ji)遷移到(dao)云上。
遷移(yi)具體操作,請參見主機遷移(yi)服(fu)務快速入(ru)門。
驗(yan)證IDC和云上(shang)主機之間網絡通(tong)信(xin)。
網(wang)絡(luo)通信驗(yan)證成功后,將IDC內已遷移的(de)主機(ji)進行(xing)關機(ji)。
將云上的主(zhu)機(ji)IP地(di)址(zhi)修改(gai)為云下IDC內的主(zhu)機(ji)的IP地(di)址(zhi)。
驗證(zheng)云(yun)下IDC內主機(ji)和云(yun)上主機(ji)網(wang)絡通信。